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

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(atypical haemolytic uraemic syndrome,aHUS)是一种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、急性肾损伤和血小板减少三联征为主要临床特点的综合征。与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杆菌 (Shiga toxin-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, STEC)感染所致的典型HUS不同,aHUS患者的主要致病机制为补体旁路途径异常活化。aHUS发病率约为7/1000000,可以通过对症支持、药物、血浆置换、肾移植手术等治疗改善预后。

病因

先天性或获得性补体旁路途径异常活化是aHUS的主要致病机制,多数患者有补体相关因子的基因突变,部分患者因感染、药物、自身免疫性疾病、遗传性钴胺素C代谢缺陷等引起。

临床表现

主要包括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、急性肾损伤、血小板减少的经典三联征。常有严重高血压。20%的患者可有肾外表现,如神经、心脏及消化道等系统受累。

1.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

患者血红蛋白明显降低,网织红细胞数明显增高,血涂片可见红细胞碎片,抗人球蛋白试验(Coomb's试验)阴性,乳酸脱氢酶升高。

2急性肾损伤

急性肾损伤几乎与贫血同时发生,表现为少尿或无尿、水肿、厌食、恶心、呕吐、呼吸困难等,常出现血压增高。部分患者需要进行透析。

3.血小板减少

约90%的患者血小板减少,但皮肤紫癜及其他部位的活动性出血较少见。

检查

1.血常规

血红蛋白明显降低,常低于80g/L;网织红细胞数明显增高;血小板减少,多低于50×109/L;白细胞数大多增高,可达(20~30)×109/L。血涂片可见红细胞形态异常。抗人球蛋白试验呈阴性。

2.尿常规

尿常规可见不同程度的血尿,严重溶血者可有血红蛋白尿,亦可见蛋白尿、白细胞及管型。

3.血浆补体测定

多数患者可出现补体C3水平降低,C4水平多正常,但血浆C3水平正常不能排除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;部分患者有H因子或I因子水平降低、H因子抗体阳性。

4.肝功能检查

肝功能检查可见血清总胆红素增高,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均升高。

5.肾功能检查

急性肾损伤少尿期可见血尿素氮、肌酐增高;部分患者肾功能持续不恢复,或逐渐进展至终末期肾脏病。

6.电解质测定

电解质测定可发现血钾增高及代谢性酸中毒。

7凝血功能检查

早期纤维蛋白原稍降低,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加,凝血因子Ⅱ、Ⅷ、Ⅸ及Ⅹ减少,凝血酶原时间延长,一般数天内恢复正常。

8肾活检

肾活检表现为肾脏微血管病变、微血管栓塞,是确诊和估计预后的依据之一。

9.基因检测

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患者多有遗传因素,基因检测发现相关基因致病突变可以帮助诊断、了解病因和评估预后。

诊断

1.患者出现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、血小板减少症及急性肾损伤等经典三联征是诊断HUS的临床依据。如无STEC感染证据,考虑为aHUS。

2.肾活检发现肾脏微血管病变、栓塞等可明确诊断。

3.血浆补体测定发现补体C3降低,H因子或I因子水平降低、H因子抗体阳性支持aHUS诊断。基因检测发现旁路途径补体成分基因突变等可以帮助诊断、了解病因和判断预后。

治疗

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对症支持、药物、血浆置换、肾移植手术等。

1.对症支持治疗

对症支持治疗包括抗感染、补充营养、输注红细胞和血小板、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,必要时透析等。

(1)针对急性肾损伤治疗

除强调休息、严格控制入水量,积极治疗高血压等,提倡尽早进行透析治疗,首选腹膜透析。

(2)纠正贫血和血小板减少

一般主张按需求输血,严重贫血时输注红细胞;当有明显出血表现或需进行侵入性操作时输注血小板;但需要注意的是,输注血小板可能会加重微血栓形成,一般情况下不建议输注。

2.药物治疗

依库珠单抗是人源化C5单克隆抗体,有减轻血管内皮损伤、血栓形成和肾损伤的效果。

3.血浆置换

血浆置换可帮助清除有缺陷的补体蛋白和自身抗体,补充正常的补体蛋白,改善肾功能及血液情况。

4.肾移植

当上述治疗无效且逐渐出现慢性肾衰竭时可考虑进行肾脏移植,但肾移植后可再发本病。

预防

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发病与遗传有关,但有遗传危险因素的患者中只有约半数会发病,应尽量避免感染等触发因素。减少疾病复发风险的预防性治疗包括依库珠单抗、血浆疗法及肝移植,复发风险较低的患者不需要接受预防性治疗。如果有明确的家族史,可进行遗传咨询;妊娠后还可通过基因检测等进行产前诊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