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性间质性肾炎

慢性间质性肾炎是一组以小管萎缩、间质纤维化和不同程度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的疾病。肾间质损害的机制可涉及免疫损伤、感染、中毒、代谢紊乱、尿流机械梗阻和遗传因素等方面。临床上以肾小管功能损害为主要表现,疾病后期则表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。

病因

慢性感染(慢性肾盂肾炎、肾结核)、药物或化学毒物(两性霉素B、止痛剂、非类固醇类抗炎药、顺铂、马兜铃类中药等)长期应用、重金属盐(如镉、锂、铝、金、铍等)长期接触、代谢紊乱(尿酸性肾病、低钾肾病症、高钙性肾病等)、移植肾慢性排异、系统性疾病(如系统性红斑狼疮、干燥综合症等)。

临床表现

慢性间质性肾炎多隐匿起病致慢性间质性肾炎,也可为急性间质性肾炎延续而来。其共同临床表现:一些病例可无任何症状。常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贫血、高血压及轻度尿常规化验改变,重者可发现肾功能减退、肾性骨病。尿液检查常表现为轻度蛋白尿(往往低分子蛋白尿为主),尿沉渣中有少量白细胞,偶有红细胞和管型。

在病程较早期出现肾小管功能损害,在肾小球滤过率(GFR)正常或仅有轻度降低时便可发生夜尿增多、低比重尿,尿渗透压降低,有时也可出现多饮、多尿等症状。近端小管碳酸氢根吸收障碍或远端肾小管出现尿酸化功能障碍,均可造成高氯血症性代谢性酸中毒,即肾小管酸中毒。近段肾小管功能损害,出现碳酸氢根、糖、尿酸、磷酸盐、氨基酸重吸收减少、排出增多,表现为Fanconi综合征。部分远端肾小管功能障碍时造成失盐、贮钾,严重者可出现容量不足及/或高钾血症。

晚期肾功能不全时可出现乏力、厌食、恶心、呕吐、贫血等症状,贫血常较严重,与肾功能减退的程度不平行。超过半数的患者可发生高血压。个别患者发生急性肾乳头坏死时,常有寒战、高热、肉眼血尿、腰痛,尿沉渣中可找到坏死的组织碎片。

检查

慢性间质性肾炎确诊主要靠病理检查,临床疑诊时即应尽早进行肾穿刺。

诊断

由于此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,诊断往往很不及时。为防止漏诊,应详细询问病史,争取尽量找到病因。尿液比重低,尿沉渣检查变化较少,常仅有少量细胞,一般无细胞管型。蛋白尿一般较轻,尿蛋白定量<1.5克/24h,常常<0.5克/24h。蛋白尿一般为肾小管性低分子蛋白尿,如尿溶菌酶、β2-微球蛋白、溶菌酶、TH-蛋白、视黄醇结合蛋白等,也可出现糖尿、氨基酸尿。常可有电解质紊乱、代谢性酸中毒。泌尿系感染急性发作时,尿液检查可发现较多的白细胞及白细胞管型。肾小球滤过功能可正常,但很多患者就诊时已有不同程度的肾小球滤过功能降低。

影像学(B超、X线、放射性核素等)检查,可见双肾体积正常或缩小。肾活检主要可见不同程度的间质纤维化、肾小管萎缩、间质弥漫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;部分病人肾小动脉内膜增厚、管腔狭窄及肾小球缺血性皱缩及硬化。

治疗

首先应当强调早预防、早诊断、早治疗,再者是重视病因治疗与对症治疗相结合,尽量做到控制和去除病因。对感染性或系统性疾病累及肾脏者,应当及时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,防止肾间质病变迁延不愈或发展;严格掌握临床用药指证,避免滥用中西药物,避免用药过量及用药疗程过长,以防药物性发生间质性肾炎。

在病因治疗方面,需强调积极控制感染、及时解除尿路梗阻及反流、停止肾毒性药物(镇痛药、关木通等)的应用、对累及肾脏的系统性疾病积极进行治疗等。

在对症治疗方面,首先需注意纠正水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,包括水钠潴留、容量不足、代谢性酸中毒、低钾血症或高钾血症等。

对出现慢性肾衰的患者,应当按慢性肾衰治疗原则进行处理,积极治疗贫血、高血压、肾性骨病、心血管病、感染等并发症。对晚期慢性肾衰(尿毒症)患者,需及时进行治疗替代(透析和肾移植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