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髓质囊性病

肾髓质囊性病又名髓质海绵肾、肾小管特发性扩张、非尿毒症性髓质囊性病等。多为双侧发病。病理特征是乳头部集合管扩张形成肾髓质无数大小不等的囊腔。大体标本外观似海绵,多数小囊与肾小管或肾盂相通。由于尿液滞留在扩张的小管内,可继发感染、出血及微小结石形成。肾髓质囊性病是指在肾髓质出现的所谓囊性病变,此种囊性病变有两种类型,即髓质海绵肾和幼年性肾痨髓质囊性病。主要在儿童及青年中发病,男性多见,其发病率在1/5000~1/2000。

病因

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或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,也有其他不明因素。

临床表现

1.髓质海绵肾

本病出生时就存在,但无症状,尿液检查及肾功能正常。其临床表现主要由并发症引起,如肾结石和肾感染。因此,常因急性绞痛、血尿、尿路刺激症状、脓尿等,进一步检查时发现本病。囊性病变广泛者可出现尿浓缩功能和酸化功能减退,尿钙排泄增加,预后良好,罕有发生肾衰竭。

2.幼年性肾痨髓质囊性病

本病多数在儿童或青年期起病,临床上以尿浓缩功能减退在肾衰竭之前出现,烦渴、多饮、多尿及遗尿为特征性早期表现。尿液除低渗之外可无异常,生长发育滞缓伴有贫血。肾保钠功能差,常发生低钠血症及血容量不足,尿钙排泄增加,导致低血钙及手足抽搐,可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肾性骨营养不良。发病后5~10年逐渐发展到肾衰竭。

此型是儿童和青年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常见原因,可能是一组联合病,除肾病变外,病人或家系成员有色素性视网膜炎、白内障、黄斑变性、近视或眼球震颤等;成人起病髓质囊性病,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。

检查

1.实验室检查

(1)尿液检查 多数患者尿检可见红细胞和白细胞。晚期可见蛋白尿、管型尿,尿比重下降在1.010以下,并发感染时可见脓尿、血尿。

(2)血生化检查 晚期常有肾功能不全,血清尿素氮、肌酐升高。

2.其他辅助检查

(1)X线检查 ①尿路X线平片 肾小盏外侧乳头部肾髓质内显示大小不等数目不定的小结石,多为粟粒状,呈多发性、簇状或放射状排列。其他检查如腹部X线平片,可见两侧肾脏体积大小改变明显,且有囊肿样或钙化阴影。②静脉尿路造影 肾椎体及肾小盏周围可见被造影剂充盈的梭形小囊肿,多数囊肿排列成扇形、葡萄串样或花束样;肾小盏增宽,杯口扩大。③逆行肾盂造影 显示肾盏杯口扩大。

(2)CT和MRI检查 CT和MRI一般不作为初始检查方法,但其优点是能显示组织不同密度,详细提供解剖结构情况,CT能更好地明确病变的部位和性质,是一项有帮助的检查方法。它正在替代创伤性的逆行和静脉肾盂造影。MRI亦如CT一样,且更能清晰显示各组织密度,明确梗阻病因和病变性质。

(3)超声波检查 由于这是一项非创伤性检查,对诊断肾囊性变有高度敏感性,亦适用于多囊肾的检查。超声波检查可发现肾体积改变肾盂肾盏变形,另有囊肿壁较厚或不同程度的钙化和梗阻。

诊断

本病诊断比较困难,以下为本病诊断要点:

1.有阳性家族史。

2.往往有排出微小结石的病史。

3.临床表现常无症状,病变多为双侧,男性多见,有时可有以下表现:

(1)血尿 多为无症状镜下血尿,结石排出时可为肉眼血尿。可反复出现。

(2)持续性腰部隐痛不适 系病变肾小管内尿液滞留,内压增高所致。排石时刺激肾集合系统造成发作性肾绞痛。

(3)脓尿 继发感染时可有镜下或肉眼脓尿。

(4)慢性肾功能不全 病变发展的晚期常出现贫血、水肿、血清肌酐升高等表现。

尤其小儿和少年不明原因的肾功能不全,口渴、多饮、多尿及尿钠增多和肾结石及泌尿系感染。个别有色素性视网膜炎、白内障、黄斑变性、近视或眼球震颤等。

治疗

本病无特殊治疗方法,纠正电解质平衡,尤其是补钠以纠正低钠血症和低血容量,可改善肾功能延缓肾衰竭的进程。

髓质海绵肾如无症状及并发症无需治疗,如有尿路感染则按肾盂肾炎正规给予抗菌治疗。并发结石者应多饮水,使每天尿量保持在2000毫升以上,试用排石和消石药;高钙尿者加服噻嗪类利尿药,若病变局限于一侧肾的部分,可考虑病侧肾或病变部位肾切除术。

预防

由于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,防治肾脏并发症和维持肾功能是主要预防目的。本病患者易发生尿路感染,尤其是女性,如诱发肾盂肾炎或囊肿感染,则肾区疼痛加重伴明显发热、血尿及脓尿,严重者可导致败血症。因此,必须积极对症及支持治疗,控制尿路感染,防治肾结石等并发症发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