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

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(GRA)属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一种,仅占1%。多见于青少年男性,可为家族性或散发性,家族性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。

病因

由于患者的第8号染色体11β-羟化酶基因与醛固酮合成酶基因形成一融合基因,融合基因的5'为部分11β-羟化酶基因,3'为部分醛固酮合成酶基因,故编码蛋白质具有醛固酮合成酶活性。此融合基因在束状带表达,受ACTH调控,从而导致ACTH调节束状带分泌醛固酮,给予糖皮质激素可抑制醛固酮的分泌。

临床表现

有明显的家族集聚性,表现为早发原醛症(发病年龄小于20岁)、影像学常为正常、血压难以控制但部分病例血压可正常。有或无低血钾症,基础卧位血浆醛固酮水平升高,立位4小时后不升高反而随皮质醇生理下降而降低,血浆肾素活性受抑制,随即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之比升高。血、尿18-羟皮质醇和18-氧皮质醇水平升高,所有这些异常均可被外源性的糖皮质激素所逆转。

检查

1.血、尿醛固酮水平多数升高,少数正常,且血醛固酮水平呈现与皮质醇一样的昼夜节律,立位4小时后,血醛固酮不升高,反而下降。

2.ACTH兴奋试验。正常人给ACTH后仅出现一过性的醛固酮升高,继而下降。而GRA患者输注ACTH时出现持续性醛固酮增高,直至撤除ACTH后方恢复原来水平。

3.地塞米松抑制试验。地塞米松片每日1~2mg,观察血醛固酮、肾素及高血压、低血钾变化情况,可纠正者为阳性。

4.血浆肾素水平低于正常。

5.血18-羟皮质醇和18-氧皮质醇均升高。

6.血钾常低于正常,少数可正常。

7.肾上腺CT及MRI:常无阳性发现。

诊断

1.高血压。

2.低血钾。

3.卧位血浆醛固酮水平升高,立位4小时后不升高反而随皮质醇生理下降而降低。

4.肾素活性受抑制。

5.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之比升高。

6.治疗性地塞米松抑制试验:每日口服地塞米松2mg,数日后醛固酮降至正常,10天后血压和低血钾得以控制。其后即可转为0.5mg地塞米松治疗。

7.Southern杂交或多聚酶链反应发现嵌合基因。

8.血、尿18-羟皮质醇和18-氧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。

治疗

1.糖皮质激素

可用强的松或地塞米松,选用最小有效剂量长期使用,可使血压下降、血钾上升及生化改变恢复正常。须注意医源性皮质醇增多症及初治阶段的盐皮质激素缺乏等副作用,地塞米松由于对ACTH抑制作用强而首选,用量每日1~2mg,用药10~15日后即可见效。少数患者可能由于血管器质性病变而导致血压不能恢复正常。

2.拮抗醛固酮药物

可用安替舒通片,量同原醛,注意长期使用后其抗雄激素之作用。

3.抑制醛固酮对肾远曲小管钠吸收作用之药物

阿米罗利片也可用于纠正临床及代谢异常。